六安市全面开展 “守护法治乡村 共建和谐家园”专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近日六安市印发了《六安市“守护法治乡村 共建和谐家园”专项法治宣传教育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守护法治乡村 共建和谐家园”宣传教育活动。
本次专项普法活动覆盖全市农村地区,重点瞄准外出务工集中村、山区库区村、特色产业村及基层治理薄弱村;普法对象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尤其关注农村 “三留守” 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群体。普法内容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宪法、民法典为核心,涵盖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农民生法律法规。
一是开展 “靶向式” 乡村普法行动。通过“订单式”普法,以板凳会、线上问卷收集民意;结合“农民丰收节”“送戏下乡”等活动,嵌入“反诈大转盘”“民法典飞行棋”等法治互动环节;建立“法治护航”长效机制,用村广播、宣传栏常态化普法,推动“守法示范户”评选,让法治意识融入村民日常。二是锻造 “法律明白人”基层生力军。通过“群众推荐 + 村委筛选 + 法治培训”方式建强“法律明白人”队伍;推行“菜单式培育”,按“纠纷调解型”“政策解读型”“风险预警型”分类定制培训课程;完善激励机制,以积分兑换奖励、评优评先等方式,激发“法律明白人”参与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的积极性。三是深化“以案释法”提升实效。压实 “谁执法谁普法” 责任,推动各部门开设专栏定期发布涉农典型案例;打造 “六安普法云资源”共享平台,汇集更新普法素材,方便乡镇、村社区精准推送;推深做实 “一村一法官 + 共享法庭” 机制,组织“庭审进乡村”活动,选取热点案件巡回审判,邀请村民、企业经营者旁听并现场释法。四是优化农村法律服务供给。组建“大别山普法轻骑兵”,吸纳多方力量,用方言、山歌创作普法作品;为特殊群体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欠薪、工伤案件免经济困难审查,持续推动“1 名村(居)法律顾问 + N 名法律明白人”结对工作;创新开展“家事法治门诊”,多部门联合提供婚姻家事指引、留守儿童关爱、老人权益保障等 “一站式” 服务。
下一步,六安将持续深化农村法治宣传,将普法宣传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创新普法宣传载体,发挥乡村法治文化阵地作用,积极宣传活动中先进典型,大力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与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