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安市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政治意识,防范风险隐患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防范社会风险,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我局于2023年1月6日制定并印发《关于开展全市社区矫正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召开专项行动部署、推进会,明确工作要求、活动内容和实施步骤,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全市各社区矫正大队和司法所对在册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全面走访,累计走访2631人次,未发现存在重大风险人员和安全隐患。市司法局按月调度全市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工作,动态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奖惩、外出、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等情况。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县区社区矫正机构、司法所百日攻坚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掌握各地攻坚行动进展和成效。
(二)加强监督管理,深化教育帮扶
1.加强信息化核查。市社区矫正支队每日通过“安徽省社区矫正智能管理平台”开展社区矫正信息化核查,对定位异常、越界等情况要求县区及时进行处理。
2.常态化开展督查。结合社区矫正百日攻坚行动,外出管理专项整治活动,社区矫正支队多次赴各县区开展全覆盖督导检查,与2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面对面谈心谈话,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限时整改。
3.完成互查互评工作。根据省厅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社区矫正安全稳定问题隐患排查整治互查互评工作。我市带队赴安庆市2个县区进行评查,通过查阅档案,对司法所长、挂职民警、矫正对象、村干部等人的询问,深入了解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并将评查报告报送省厅。同时,做好阜阳市对我市的评查。
4.深化帮扶措施。围绕思想教育、心理矫治、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方面深化教育帮扶。目前,全市共开展教育矫正63574人次、帮扶矫正2577人次;保障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从事经营活动349人次;126名社区矫正对象报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协调民政部门落实低保等相关政策,并对特困社区矫正对象发放慰问金。与市卫健委协商,将全市摸排出的15名家庭困难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对象纳入指定医院专家鉴定费减免名单,为矫正对象降低复查成本。教育帮扶效果明显,一名矫正对象因见义勇为、勇救落水群众,有重大立功表现被减刑。
(三)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落实
市局分管领导组织召开了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矫情分析会暨上半年重点工作会议、第三季度矫情分析会并部署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安保工作,邀请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有关人员出席会议并给与指导;召开全市社区矫正委员会,市直成员单位参加共同协商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后积极与公安等部门筹备全市重点人群管控平台建设,并带队赴阜阳进行社区矫正信息化考察,取长补短,为平台建设赋能。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
1.组织社区矫正业务培训。6月29日举办全市社区矫正业务技能培训会,邀请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处处长任少军、“安徽省社区矫正智能化管理平台”开发人员授课,进一步强化矫正工作的业务规范和技能。
2.开展社区矫正外出管理专项整治。印发《六安市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中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11月中下旬,市局对全市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督查检查。摸排出2023年1月份以来社区矫正对象违法违规外出231人次并建立了工作台帐。每日进行APP人脸签到,每月与公安机关开展大数据比对工作,查看本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有无越界、不假外出等情况。通过专项整治,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监管意识和能力。
3.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在全市开展社区矫正优秀案例评比竞赛预赛,共推选16篇案例参加市级评选,最终选送2篇优秀案例报送省厅,霍邱一篇案例入选省厅决赛。
(五)组织社会力量,加强协同合作
目前我市有1个市社区矫正执法支队和7个县区社区矫正执法支队,配备专职政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31人,全市在册矫正对象2719人,与社区矫正对象人数比为1:88。社区矫正专业力量不足。
各县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招聘等方式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力量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村(居)民委员会人员也依法协助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全市社会工作者共186人,配比率为6.8%,社会志愿者2811人,配比率103%。成立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村(居)民委员会人员、矫正对象亲属组成的矫正小组,全市共组建矫正小组2590个,逐步建立起多方参与、合作互通、共享共建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部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智能管理平台操作掌握不够,导致总体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与社区矫正工作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2.信息化监管手段较为单一。目前社区矫正对象主要通过“在矫通”APP人脸签到、安徽社区矫正智能管理平台定时监测活动轨迹来管控,因而在监管时间盲区,易出现矫正对象人机分离、私自外出等问题,存在脱管风险,监管能力有限。
3.教育帮扶专业化程度不高。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要求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发面的知识。司法所工作人员大部分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了解较少。社会工作者大多在教育背景、知识储备、综合素质方面水平不高,专业素养较弱。因此在对矫正对象提供专业性教育帮扶时效果有限。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大业务培训。邀请专业人员,加大对工作人员社区矫正法律法规知识和智能管理平台使用的培训,明确社区矫正工作入矫、矫中、解矫各环节工作标准,进一步掌握智能管理平台各项使用功能,提升业务能力。
2.优化信息化平台。升级社区矫正智能管控系统,在原有“3项信息”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功能,如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档案、请假销审批电子化、社区矫正对象因违法违规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信息反馈功能,对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考核情况进行AI赋分,参考赋分结果动态调整管理等级、管控措施,提高精准化监管水平。
3.积极推进重点人群智慧化管控预警平台省级试点建设工作。拟建设的管控平台依托政法专网运行,通过6类重点人群全量数据汇总、建模,对其管控记录、住宿和出行信息、社会交往等情况开展数据分析和比对评估,并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将重点人群预警信息和活动轨迹通过平台反馈给重点人群各相关主管部门,实现“来能预警,动知轨迹,走明去向,全程掌握”的重点人群动态管控目标。
4.持续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辅助人员配备,推进社区矫正机构购买社会服务工作,创新社区矫正购买模式,强化购买服务项目管理,提高社区矫正购买社会服务工作成效。持续推进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不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吸引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具备法律、心理、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